车载红外热像仪助夜间行驶更安全
发布日期:2015-07-29
阅读量:4209

什么是红外热成像技术?

         利用肉眼,我们可以看到可见光。通过红外热成像仪,我们可以看到红外光—— 一种可见光谱之外的光波。红外热成像仪对温度变化敏感:高温物体较为明亮,低温物体较为暗淡。
          随着人们对夜间安全驾驶意识的提高,现越来越多车辆都已安装了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德国著名汽车品牌BMW(宝马)上就已经用到了该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

热成像如何使驾驶更安全?

车载红外热像仪          通过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你想要看到的事物——行人、动物或其他车辆,都可以清晰的呈现在你的面前。通过一个置于驾驶室内的显示屏,驾驶员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方路面状况,并有更多的时间对此做出反应。使用车载红外热像仪VES-R0190AA/CⅡ(开路先锋)的视野是使用车前灯的五倍。
         就中等强度前灯而言,其视野在250(约75米)到450(135米)英尺之间,对于60(约100公里)英里每小时行驶的车辆来说,这意味着驾驶员只有不到4秒的反应时间对障碍物。但如果使用了VES-R0190AA/CⅡ(开路先锋),其反应时间可以增加到15秒以上。增加反应时间对于行驶安全意义重大。特别是在较差路况下,VES-R0190AA/CⅡ(开路先锋)可提示驾驶员规避路边的动物,这对于使用普通车前灯来说,是不可能的。在居民区,VES-R0190AA/CⅡ(开路先锋)可以使驾驶员更易观察到路边的宠物、慢跑的行人、骑自行车或其他行人,并适时避让。

可以使用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VES-R0190AA/CⅡ(开路先锋)的车辆

◆商用卡车、公共汽车及娱乐休闲车
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可以增加反应时间,减少事故率,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及利益。
◆救护车辆
救护车辆的较高的行驶速度和较长的制动距离使得事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可改善驾驶员在高速情况下的视野。
◆客、货、火、消防电力抢救车
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可以使驾驶员在漆黑的夜间看到前方车轨上的障碍物。及早的观察性能可有效增加反应时间。
◆建筑用重型车辆及各种军用车辆
在重型运输中,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可以帮驾驶员获得肉眼和可见光摄象机所无法获得的路面状况。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可以使驾驶员在灰尘及浓烟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视野,增加了安全系数。
你知道吗?
事实1:
         “因撞向固定物体而致死亡的交通事故中,有一半发生在夜间(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6点)。事故高峰期是午夜至凌晨3点” 
         很多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在夜间,是由于驾驶员不能及早发现危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使驾驶员可在夜间也看得很远,并及早预防事故发生。大部分交通事故发生在乡村,这些地方在晚上的能见度大为降低。通过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驾驶员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热成像明显不同于道路背景的人类及恒温动物。这一系统可使驾驶员在任一速度下不需要其他任何辅助灯光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方路况的实时图像。
事实2:
         “高速公路及道路建筑工人在接近行驶着的汽车、建筑车辆及设备等区域工作时,会有致命或严重的致伤危险。
交通事故图在每年的高速公路及道路建设中,都有200多工人死亡,并有20000多工人受伤。因工作在车辆及设备附近而导致的死亡占这一行业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
         严重交通事故包括倾翻、碾压和撞倒等。极为有限的视野导致驾驶员经常接近道路边缘或附近的沟渠。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使驾驶员在漆黑及烟雾情况下仍视野良好,使他们清晰的看到其他人员以及地形变化。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既可用于前方观察又可用于后方观察。不像雷达仅能发出警报,它可以让驾驶员看到道路及附近的大部分物体。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专门设计以用于建筑及货运等苛刻的工况环境,外部的良好密封使它可以很好的抵挡碎石、沙砾、盐粒以及汽车尾气污染。此外,较宽的操作温度范围使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可以在严酷的天气环境下仍保持良好的性能。
         撞车损失惨重,而且经常很难避免。如果有更多的反应时间,驾驶员则可以有效规避行人、动物、道路堆弃物及其他车辆。借助于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驾驶员可以看到比使用低梁或高梁前灯远5倍的路面状况,并可以看到使用车前灯所无法获知的路边危险状况。
         降低行车危险是降低商用车辆运行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将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纳入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的战略可降低维修费用及生产损失,并可提高保险系数。因避免一次事故发生而得到的回报将会是投资购买车载红外热像仪行车系统所花费用的6倍。
专栏:公司新闻
作者: 佚名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上一页:中海油运“业池”轮火灾 船舶安全不容忽视
下一页:“船舶专用摄像机”为何要作“三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