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面前哪些仪器可以帮助救援
发布日期:2015-05-04
阅读量:3925

地震面前哪些仪器可以帮助救援

汶川地震还记忆犹新,尼泊尔地震又让人再次感受到了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震灾区的每一个生命都牵挂着人们的心,那么哪些仪器又可以帮助救援呢?
   
   生命探测仪
   
  当幸存者被埋在废墟之下,徒手挖救费事费力,重型机械又有可能伤着人,这时各种搜索仪器就可以帮上忙。生命探测仪就是最常见的搜索仪器,用于救援的主要有三种:“蛇眼”、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和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
   
  “蛇眼”学名叫“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的主体非常柔韧,像通下水道用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摄像仪器,将信息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瓦砾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博物馆和超市用的防盗装置就是这种光学探头加观察器的仪器。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具有夜视功能,它的原理是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这种仪器有点像现在商场门口测体温的仪器,只是个头比那个大多了,而且带有图像显示器。
   
  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靠的是识别被困者发出的声音。人类有两个耳朵,这种仪器却有3—6个耳朵,它的耳朵叫做“拾振器”,也叫振动传感器,它能根据各个耳朵听到声音先后的微小差异来判断幸存者的具体位置。说话的声音对它来说最容易识别,因为设计者充分研究了人的发声频率。如果幸存者已经不能说话,只要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微小的声响,也能够被它听到。关键是噪声的影响不能太大。
   
   工业内窥镜
   
  工业内窥镜在日常多用于检测细小管道、工业设备内部金属疲劳和结构探伤等,而在地震中,则成为搜救的“奇兵”。生命探测仪只能确定废墟中是否有生命迹象,而对废墟内部情况则无法探知,工业内窥镜纤细灵巧的身材使它可以很容易的从废墟缝隙深入到垮塌建筑的内部,伸缩自如,由光纤传输照明光以及显微摄像,能够实现360度全景观察,救援人员通过监视器就能掌握废墟中伤员的准确位置和身体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营救方案。
   
   无人机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消费级无人机也成为地震搜救主要工具,无人机可快速起降,传回的影像资料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还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有效的报道素材。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中,大疆无人机首次出现在大型震灾区。
   
  在这次尼泊尔地震中,由于受灾区当地通讯中断且灾情极其严重,印度向尼泊尔派遣无人机,协助进行搜救定位工作。
   
  相较于其他专业搜救工具,消费级无人机为大众消费品,使用较普遍,在四川雅安地震中,成都市民彭希果等3人便曾使用无人机前往灾区芦山县进行灾情播报。
   
   救援机器人
   
  虽然目前的机器人都还不够足够的“机器人”,不过近年来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地震搜救中。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级大地震中,便大量使用了机器人进行搜救工作,包括地面搜救机器人、空中搜救机器人、水下搜救机器人等海陆空全面涵盖。机器人能进入人类无法达到的区域,包括废墟以及污染区。
   
  2008年日本科学家研制了一种蛇形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原理类似于前面提到的“蛇眼”搜索仪器。跟“蛇眼”相比,蛇形机器人更灵活,它的每一个关节都有一个微型马达为其提供动力,活动更为便捷。
   
  在中国,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救援队首次采用3款国产救援救灾机器人协助开展地震救援工作。
   
   遥感技术
   
  遥感动态监测是从不同时间或在不同条件下获取的同一地区的遥感图像中,提取和量化地物变化信息的过程。该技术在灾害应急工作中能发挥其巨大优势。发生灾难的地区,利用遥感动态技术,可快速提取受灾范围、监测受灾情况,为灾后的救援工作提供实时资料。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特大地震及海啸,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快速提取受灾区域、统计受灾面积、分析海啸沿岸的受灾程度。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级地震,灾后救援工作在流动安置的蓝色帐篷中展开,利用遥感与GIS一体化技术,将利用ENVI从影像上获取蓝帐篷位置信息这一遥感工作流,用ArcGIS Server发布到网络上,可供任何人登录网站实时查询蓝帐篷位置,找到救援地点。
  

专栏:行业资讯
作者: 佚名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上一页:未来影响安防发展的五大关键词
下一页:尼泊尔大地震破坏力惊人 安防如何贡献力量